○鳥類

img121_8
麻 雀

科             名:文鳥科

體             長:約14公分

麻雀體色上大致呈紅褐色背部有明顯黑色斑紋,臉頰及頸側羽色為灰白色,臉側有一黑色圓斑是一大特徵,肚子為灰白色,嘴喙為短小圓錐狀,色澤為黑色。

 

麻雀生性吵雜,不懼人,從平地到山上幾乎都可以見到牠的蹤跡,在魚塭地區,麻雀數量一樣驚人,和「家燕」同為魚塭地區最常見鳥類。

 

img122_8
白 頭 翁

科             名:鶇科

體             長:約18公分

台語俗稱「白頭殼仔」的白頭翁,和麻雀同為為學區內較常見鳥類。白頭翁的頭至頸部羽毛為黑色,後頭部有一大片白色斑羽,耳羽下方也有一白色斑羽,喉部及胸部呈淡褐色,腹部為白色,翅膀呈黃綠色,以昆蟲、植物果實為主食。


白頭翁叫聲清亮且有轉折,叫聲非常有趣,類似「巧克力、巧克力」。

 

img123_8
斑 文 鳥

科             名:文鳥科

體             長:約12公分

台語俗稱 「黑嘴畢仔」的斑文鳥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因此也是學區內常見鳥類之一。

 

斑文鳥身體背部羽色為褐色,腹部為淺褐色並有密集的深色斑點,嘴喙為黑色,外觀和麻雀相同呈粗圓錐狀,以稻穀、草籽或植物種子為食。斑文鳥喜好群體活動,在學區荒野或草叢間,常可見到牠們成群結隊出現。

 

img124_8
綠 繡 眼

科             名:文鳥科

體             長:約11公分

台語俗稱「青笛仔」的綠繡眼,是學區常見鳥類中體型最嬌小的,和常見的「麻雀」及「白頭翁」,合稱為「城市三俠」。

 

綠繡眼外觀恰如其名,頭部至背部羽色為鮮豔的黃綠色,腹部羽色為白色,眼睛周圍有一圈白色羽毛,像是畫國劇臉譜般可愛。牠還擁有長尖狀的嘴喙,除了食用昆蟲及植物果實外,也喜愛以倒掛在樹枝上的方式吸食花蜜。

 

由於綠繡眼的叫聲清脆悅耳,因此有不少人飼養牠做為寵物,不過像這樣可愛的小動物,讓牠活蹦亂跳於原野、林間,似乎才是最佳的選擇。

 

img125_8
紅 鳩

科             名:鳩鴿科

體             長:約23公分

紅鳩就是一般人俗稱的「斑甲」,牠的頭小,身型短胖,體色大致呈紫紅色,頭頸部為鼠灰色,後頸上有一圈黑色頸環。雖然在魚塭地區很常見到牠的蹤跡,不過牠的主要食物仍以昆蟲為主,在校園內常可見到牠們成群出現在操場上覓食。

 

紅鳩的鳥巢和一般的小鳥巢很容易辨別,因為斑鳩主要以硬質樹枝為材料築巢而非軟質的稻穗,且巢型外觀成淺盤狀。

 

img126_8
珠頸斑鳩

科             名:鳩鴿科

體             長:約30公分

珠頸斑鳩體型比紅鳩略大,外型似鴿子,擁有比紅鳩略長的尾羽,體色比紅鳩深,為較深的紅紫色,頭頸部羽色為鼠灰色,不過後頸部有一圈佈滿白點的黑色帶羽,看起來就像是帶了一條項鍊一般,是和紅鳩最明顯的差異所在,這也是「珠頸」名稱的由來。

img127_8
烏 秋

科             名:捲尾科

體             長:約29公分

烏秋又名「大卷尾」,體長近三十公分,體色烏黑,尾巴長,末端較寬且呈分叉狀。牠喜歡站在如電線桿般的制高點,並發出似「卡啾」般的叫聲。

 

值得注意的是,烏秋的個性很強悍,敢攻擊體型比牠大的鳥類,在繁殖期間若有人不慎進入牠的警界範圍,同樣會遭受牠連番的「襲頂攻擊」,對於學區內上放學的兒童而言,不少人曾有過被烏秋追著跑的慘痛經驗。

 

img128_8
翠 鳥

科             名:翠鳥科

體             長:約16公分

又名「魚狗」或「釣魚翁」的翠鳥,堪稱是學區內所能見到最漂亮的鳥類。牠的嘴巴尖而長,適合獵取水面的小魚,頭部至後頸為暗綠色,眼睛至耳朵部分及腹部為澄黃色,身體其餘部分為金屬藍色,身上還布滿淡藍色斑點。

 

學區內的翠鳥主要活動於大排水溝渠岸,偶而棲息於橋樑下洞穴、魚塭旁漁器或竹竿上,由於牠生性機警,所以不易觀察,通常發現牠時,只見牠以極快的飛行速度掠過水面,帶著亮藍色的身影消失於眼前。

 

 

img129_8
紅冠水雞

科             名:秧雞科

體             長:約33公分

紅冠水雞在學區內屬中型體型的水鳥,體色為黑色,翅膀部分參雜白色羽毛,最容易和其他水鳥分辨的特徵是那紅色的嘴,嘴部尖端成鮮豔的黃色,牠喜歡棲息在堤岸有草叢覆蓋的魚塭或大排水溝。

 

據觀察發現,紅冠水雞通常是以成對或小家族的形式出現,覓食時非常謹慎,稍有風吹草動即立刻鑽進草叢中,有趣的是牠飛行的能力不佳,所以常見牠在驚嚇逃跑之餘,貼近水面拍翅飛行,然後一頭栽進水裡的有趣畫面。

 

img130_8
綠 頭 鴨

科             名:雁鴨科

體             長:約59公分

綠頭鴨屬冬候鳥,每年九月至隔年四月左右,總能在學區附近魚塭發現它美麗的身影。綠頭鴨和鴛鴦有一個很類似的地方,那就是雄性的綠頭鴨羽毛較為艷麗,頭頸部呈現金屬般綠色光澤,而雌性綠頭鴨體型較為碩大,羽毛則為一點也不顯眼的褐色。

 

圖中這群綠頭鴨已被養殖戶「剪羽」,喪失飛翔的本能,成為在地的「留鳥」,飼主將牠們圈養在魚塭旁房舍,提供人們認識綠頭鴨全年無休的另類管道。

 

img131_8
小 燕 鷗

科             名:鷗科

體             長:約40公分

小燕鷗外觀最易辨別的特徵,是從眼帶延伸至頭頂的黑色羽毛搭配上全身灰白色的羽毛,盤旋飛行在魚塭上空的姿態十分優雅。

 

小燕鷗除了會輕拂水面掠食魚苗之外,當養殖池噴料機啟動時,在魚塭上空,常可見到大批小燕鷗來回飛行,並輕輕掠過水面搶食魚飼料的畫面。

 

img132_8
紅 嘴 鷗

科             名:鷗科

體             長:約40公分

紅嘴鷗的身體背部為淺灰色,腹部為白色,腳和嘴喙為紅色,飛行時明顯可見牠翼端的黑羽,體型則明顯大於小燕鷗。

 

另外,由於紅嘴鷗腳掌有蹼,所以偶而在魚塭水面上,可以見到三兩隻紅嘴鷗滑水前進的可愛畫面。

 

在清晨和黃昏時分,紅嘴鷗常成群飛行於魚塭上空,和小燕鷗一樣,牠們除了掠食魚蝦之外,偶而也會搶食魚飼料。

 

img133_8
高 蹺「行鳥」

科             名:反嘴「行鳥」

體             長:約32公分

高蹺「行鳥」 外型高瘦,背部羽毛顏色為黑色,頭腹部則為白色,對比分明,加上一雙粉紅色的細長腳丫,非常容易辨認。

 

牠的叫聲連續且高亢,遇危險時會成群急飛,且神奇的是,彼此之間的飛行間距十分一致,連轉彎時都不會影響隊形。

 

高蹺「行鳥」通常以小族群活動,警覺性高,在魚塭地區或鹽埕遺址,常可見到牠們在岸邊或淺水區涉水覓食的景觀。

 

img134_8
東方環頸「行鳥」

科             名:「行鳥」

體             長:約18公分

東方環頸「行鳥」是魚塭及鹽埕地區最常見的小型冬候鳥,喜歡成群出現,牠的頭部及背部披覆淺咖啡色羽毛,頸部周圍也有一環不相連的咖啡色羽毛,脖子及腹部羽毛則為白色,搭配那嬌小又略胖的身體,看起來十分惹人憐愛。

 

 

img135_8
黃 鶺 鴒

科             名:鶺鴒科

體             長:約17公分

黃鶺鴒屬於冬候鳥之一,頭部及背部羽毛為綠褐色,腹部羽毛為鮮豔的黃色,頸部下方則有微黃白色羽毛,鳥尾細長。

 

黃鶺鴒是魚塭地區較容易辨識的鳥種,當牠在停歇時,會將尾羽上下擺動,是牠除了體色外最大的特徵。

 

img136_8
濱 鷸

科             名:鷸科

體             長:約19公分

濱鷸在魚塭地區也是很常見的冬候鳥,通常以十數隻的群體出現,略為下彎的嘴是牠較易分辨的特徵。

 

在魚塭放水後泥濘的窟底,及鹽埕遺址的淺水區,是濱鷸最喜歡的覓食場所,牠會用長長的嘴,啄食水底或泥裡的小生物。

 

img137_8
棕背伯勞

科             名:伯勞科

體             長:約25公分

「棕背伯勞」是台灣地區普遍可見的留鳥,牠是個獨行俠,喜歡站在電線上制高點處,外觀特色是頭頂至上背羽毛顏色為淺灰色,後背部羽毛為橙色,肚子為白色,眼角及翅膀、尾巴部分帶黑色,體型較常見的白頭翁略大。

 

雖然在魚塭週遭可以見到牠的身影,不過棕背伯勞的主食卻不是小魚蝦,而是昆蟲、青蛙等。

 

img138_8
家 燕

科             名:燕科

體             長:約17公分

家燕和麻雀是本地最常見的鳥類,其中家燕在傍晚時分常會大量棲息在電線上,一字排開時場面甚為壯觀,不過隨之而來的滿地鳥糞問題,也著實讓居民感到困擾。

 

有時魚塭投料時,家燕也會在上空來回穿梭,搶食飼料。

 

img141_8
夜 鷺

科 名:鷺科

體 長:約58公分

夜鷺就是俗稱的「暗光鳥」,從牠的名字,我們不難發現牠的特性就是晝伏夜出。

 

夜鷺的羽毛為灰藍色,嘴尖適合獵取小魚,但脖子部分不如白鷺鷥那麼長。

 

在魚塭飼主的眼中,夜鷺是令人討厭的鳥類,因為夜鷺喜歡偷吃剛放養的魚苗,而且牠們是很聰明的,有時連防鳥網都拿牠們沒輒。

 

img142_8
小 白 鷺

科             名:鷺科

體             長:約61公分

小白鷺是學區魚塭最常見的本地鳥類,全身羽毛呈雪白色,黑色的嘴巴尖而長,適合獵取淺水區的魚蝦,腳為細長狀,讓牠能在淺水區行進自如,腳趾顏色則為明顯的黃綠色。

 

白天,小白鷺成群出外獵食,堤岸旁、窟底、退潮排水溝裡,處處可見到牠們的身影;到了晚上,小白鷺則多和夜鷺棲息於週遭木麻黃等林木上。

 

img143_8
中 白 鷺

科             名:鷺科

體             長:約69公分

中白鷺及大、小白鷺一樣,全身都披著白色羽毛,不過中白鷺較類似於大白鷺,眼睛前端為黃色,腳及趾為黑色。特別的是嘴喙在夏天時呈黑色,到了冬天再轉換成黃色。

 

中白鷺主要以小群體的方式,出現於學區魚塭堤岸及田埂、水渠等地帶,且常混於小白鷺及大白鷺群中。

 

img144_8
大 白 鷺

科             名:鷺科

體             長:約90公分

雖然同為人們口中的白鷺鷥,不過大白鷺和小白鷺還是有許多明顯的不同點。

 

在體型方面,大白鷺幾乎是小白鷺的兩倍大;外觀方面,大白鷺的脖子在休息時會彎曲成「S」型,在警戒時,牠會向上伸展、拉長脖子以增加視野;另外,牠的長喙顏色為鮮黃色,腳掌為黑色,都是和小白鷺不同的地方。

 

img145_8
蒼 鷺

科             名:鷺科

體             長:約93公分

蒼鷺是學區內可見到的最大型冬候鳥,體型略大於大白鷺,身披灰黑色羽毛,長脖子部分的羽毛顏色較淡,飛行於天空時,可清楚看見牠深色的巨大身影。

 

在新店地區,蒼鷺多群聚在鹽埕遺址,雖然牠的飛行動作十分和緩,移動速度也不快,不過因為牠的警覺性甚高,所以很不容易親近。

 

img146_8
黃 頭 鷺

科             名:鷺科

體             長:約50公分

黃頭鷺俗稱「牛背鷺」,是台灣地區常見的留鳥之一,和本地其他鷺科動物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黃頭鷺以捕食昆蟲及陸生小動物為主食,而其他本地鷺科鳥類,則多以捕食魚蝦為主食。

 

因捕食對象不同,所以覓食地點也有所差異,一般黃頭鷺多出現在學區農田裡。當繁殖季節來臨時,牠們的頭部和頸部羽毛,會由原先的白色轉變為土黃色,這也是牠較容易分辨的外觀特徵

 

img139_8
聖 環

科 名:朱鷺科

體 長:約75公分

在學區內觀察到的應該就是屬於朱鷺科的「埃及聖環」,據說是之前台灣北部某動物園引進國內後,在逃離人工飼養環境後,自然衍生的野生族群。

 

黑色長曲狀的嘴形、黑的臉部及脖子、飛行時翅膀外圍的一圈黑羽,是牠們最容易辨別的特徵。

 

據觀察發現,聖環出現時身旁常伴隨著白鷺鷥,且喜歡和白鷺鷥一同在魚塭堤岸休息、覓食,個性上,似乎比白鷺鷥還不畏懼人們。

 

 

 

 

 

 

img147_8
喜 鵲

科             名:鴉科

體             長:約45公分

喜鵲的身體色澤大部分為黑色,肩羽及腹部為白色,翅膀接近暗藍色,有很長的尾翼。

 

喜鵲在學區內也是非常少見的鳥類,野生族群約為4隻,出入、覓食時常成對活動,喜歡棲息在很高的樹上,生性雖然非常機敏,但在學校週遭卻常可觀察到牠們的蹤跡。

 

值得一提的是,喜鵲的巢和一般鳥類不同,喜鵲巢直徑約60至100公分,外觀為巨大球形巢,出入口則位於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