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種品系吳郭魚

台灣地區一般常見的吳郭魚,不外乎都是由下列幾種原生品系所繁殖或交配而成
img318_8
莫三比克種吳郭魚1946 (蔡添財攝影)﹙圖片上方為雄魚,下方為雌魚﹚
1946年 : 莫三比克種吳郭魚

 

吳振輝郭啟彰兩位先生從新加坡引進原產於非洲的「莫三比克種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a﹚」種系,又稱「南洋鯽仔」、「南洋鮐仔」、「黑鯽仔」,民國38年正式命名為「吳郭魚」,這也就是台灣吳郭魚類的始祖,而吳振輝先生更被尊稱為「吳郭魚之父」。

 

莫三比克種吳郭魚雖然肉質佳,不過因為較不耐寒,成魚尺寸並不十分碩大,且取肉率較差的關係而逐漸被淘汰,現今已無人養殖,各地也很少能發現這些原生種吳郭魚了。

img319_8
吳振輝先生及郭啟彰先生合照
img320_8
吉利種吳郭魚1963 (蔡添財攝影) ﹙圖片上方為雌魚,下方為雄魚﹚
1963年 : 吉利種吳郭魚
 

 

 

1963年,唐允安先生自非洲引進較耐寒的「吉利種吳郭魚(Tilapia zillii)」,但因體型較莫三比克種更遜一籌,生性好鬥,嗜食動物性食物,肉味亦不佳,且種性強不易和其他品種交配,因此該種魚也已漸被淘汰,目前只在少數地方偶而還能發現。

img321_8
尼羅種吳郭魚1966 (蔡添財攝影)﹙圖片上方為雌魚,下方為雄魚﹚
1966年 : 尼羅種吳郭魚

 

 

由水產試驗所鄧火土所長及海洋大學游祥平教授自日本引進的「尼羅種吳郭魚(Oreochromis nilotica)」,具有耐寒性較佳、雜食性、體型大、成長快速、換肉率佳等的特性,商品價值高,為消費者所喜愛,目前仍有部份業者養殖。

 

1968年配種出俗稱「紅尼羅魚」的紅色吳郭魚,為吳郭魚的養殖揭露曙光。

1969年將莫三比克種雌吳郭魚與尼羅種雄吳郭魚雜交所改良而成的新品種稱為「福壽魚」,至此,吳郭魚的養殖與發展正式為人所重視。

img322_8
歐利亞種吳郭魚1974 (蔡添財攝影)﹙圖片上方為雌魚,下方為雄魚﹚
1974年 : 歐利亞種吳郭魚
 

 

 

廖一久曾文陽黃丁郎等人,自以色列引進「歐利亞種吳郭魚(Oreochromis aurea)」,具有耐低溫,且能生存於半鹼水之中之特性,加上雜食性、繁殖力強的特點,雖然體型不若尼羅吳郭魚,但本種與尼羅種雜交可育成 100%雄性子代,具有符合養殖上需求之特性。

 

1975年尼羅種雌吳郭魚與歐利亞種雄吳郭魚雜交後可控制產生「單雄性吳郭魚」,成為目前廣被養殖的種類,使得吳郭魚的養殖邁向商業化時代。

img323_8
賀諾魯種吳郭魚1981 (蔡添財攝影)﹙圖片上方為雌魚,下方為雄魚﹚
1981年 : 賀諾魯種吳郭魚
 

 

 

黃丁郎先生自哥斯大黎加引進的「賀諾魯種吳郭魚(Oreochromis hornorum)」,形態與生殖力與莫三比克種近似,不耐寒,生長速度緩慢,但本種雄魚與雌性莫三比克種、尼羅種及歐利亞種吳郭魚雜交,皆可獲得完全雄性之魚苗,為本種之特色,可利用於生產雄性魚苗之繁殖。

img324_8
黑邊吳郭魚
1981年 : 黑邊吳郭魚

 

 

廖一久院士自南非引進的「黑邊吳郭魚(Tilapia rendalli)」,與吉利吳郭魚生態習性相近,體型不大且成長緩慢,不適合推廣養殖,目前僅在少數地方可發現。

 

照片取自以下外文網站:

http://malawicichlids.com/mw10003.htm

註:「取肉率」:在成魚身上所能取得的食用肉比率,取肉率愈高表示可食用的肉質愈多。

      「換肉率」:養殖成本所能換取的魚肉比率,通常養殖成本低而成魚的可食用肉多的話,代表換肉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