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目鱸過篩

img305_8
金目鱸

金目鱸

 

金目鱸屬於高經濟價值的魚種,肉質非常細嫩,頗受一般消費大眾的喜愛,再加上牠成長迅速、抗病力強的特性,成為學區內魚塭養殖戶最喜歡放養的目標魚種之一。

 

目前金目鱸仔苗的培育及成魚的養殖都在穩定中成長,相信金目鱸的養殖,會繼續在養殖漁業領域裡,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左方為金目鱸成魚及仔魚的照片,接近收成的成魚體長約50至60公分,下方仔魚體長約為8公分左右﹚

img306_8
白鐵壓板朝上

暗藏玄機的出料口

 

 

自動投料機是取代人工投料的現代化機器,外觀上大多是一個內置飼料的圓柱狀白鐵桶,加上一段塑膠導管,可經由設定時間的方式,定時執行投料工作,大幅減少傳統式人工餵養的麻煩。

 

不過若仔細觀察導管前端的白鐵壓板,我們能發現有兩種不同形式,包括壓板「朝上」及「向下」兩種。

 

據訪查結果表示,投料機導管上的白鐵壓板朝上者,通常所投的飼料體積、重量較大,適合餵養體型較大的魚種;白鐵壓板向下者,所投的飼料體積、重量均較小,適合餵養仔魚或體型尚小的幼魚。除此之外,下壓的白鐵壓板也可防止飼料飛散至空中,遭強風吹散或被漫飛於魚塭上空的各種鳥類搶食。

img307_8
白鐵壓板向下
img308_8
篩具

篩具

 

由於金目鱸仔魚成長速度極快,再加上金目鱸擁有凶狠的掠食本性,為了將體型大小相差較為懸殊的仔魚分開,避免造成大小相殘的情況發生,所以每隔十天左右飼主便要雇工進行過篩的工作﹙台語俗稱「過篩ㄊㄞ』」,為此,養殖金目鱸時通常需要有兩個以上的魚塭,以便依篩選後的體型大小分池飼養。

 

﹙照片中的篩具可區分為三種孔目大小,照片由下至上分別是半吋、吋八、兩吋,可依飼養階段的不同,選擇合宜的篩具。﹚

img309_8
將池裡所有仔魚一律放置於篩具上「過篩」

過篩流程

 

1.漁工們先在養殖池裡放置一具集魚網並架設長方形的袋網,之後,人力驅趕及漁網圍圈的方式圍捕仔魚。

 

2.將仔魚放至袋網中,並將泥土與雜物清理出來,再將仔魚集中於袋網的一端,以方便後續魚隻「過篩」動作的進行。﹙另一端準備放置篩選出的體型較大仔魚﹚

 

3.以撈具撈出已集中於袋網一端的仔魚,放置在篩具﹙如上圖﹚上,透過來回搖晃篩出體型較大的魚,並放入袋網另一端,而比篩具網目小的魚,則會鑽過篩孔落入集魚網中。

 

4.一般圍網捕捉的程序約進行兩至三次,直至絕大多數仔魚均完成篩具過濾動作後才結束。

 

5.經過「過篩」動作後,篩選出的體型較大的金目鱸將移池飼養。

img310_8
經篩具過濾後,體型較大的幼魚移池再飼養
img311_8
仔魚由原本的養殖池移至右池繼續飼養

金目鱸換池因素分析

 

金目鱸換池飼養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為了依體型大小過濾、篩選魚隻,讓體型相仿的魚隻能飼養於同一池,以避免互相殘食;其二是因應池水水質變差而移池飼養;其三則是因為仔魚在「越冬」〈必須經過冬天〉成長時,仔魚的活動力與進食能力會變差,此時便必須將金目鱸移至水質良好且水深較深的池子,以度過年底到隔年年初的寒冷期。

img312_8
驚人的體型差異

驚人的體型差異

 

在「過篩」的過程中,我們將同一養殖池裡發現體型較大的金目鱸和普遍體型的金目鱸做比較,發現體型差距超過三倍以上,據飼主表示,只要身型相差三分之二左右,金目鱸就會有同類相殘的現象,一旦習慣掠食小魚後,魚體將迅速成長茁壯,並恢復食肉的本性,日後便不會再食用人工飼料。養殖池裡只要有幾隻體型明顯偏大的金目鱸,每天因被牠們掠食所造成的仔魚損失,都將使飼主投入的成本蒙受虧損。

iDevice 圖示 你 知 道 嗎 ?

金目鱸過篩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避免大小相殘的景象發生,除了金目鱸之外,「鰻魚
」在養殖過程中也有過篩的動作,不過,鰻魚過篩的主要原因,是為了讓整池的鰻魚體型能盡量一致,使收成時鰻魚的體型不會有太大的落差,讓後續的分裝作業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保持鰻魚的鮮度。

        除了過篩的原因不同之外,篩魚時所使用的篩具也所差異。一般篩選金目鱸仔魚所使用的篩具,是外圍木框、中央以白鐵網編製而成的「硬性」篩具,而篩鰻用的篩 具則是「軟性」的篩網﹙外觀似一般漁網,但孔目大小一樣有多種規格﹚,兩種篩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均透過篩具或篩網上不同大小的孔目,來達成過濾魚隻的目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