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鰻魚採收

img239_8
鰻 魚

鰻      魚

 

一般俗稱的「鰻魚」,多半是指我們淡水養殖的日本鰻,或稱「白鰻」。

由於過去台灣養殖鰻業的發達,我們贏得了「養鰻王國」的美譽。但是這些年來,受環境污染及過度捕撈的雙重影響,每年冬天從河口捕撈來的鰻線量銳減﹙鰻魚苗因體型微細,狀似線條,故稱「鰻線」﹚,使得養鰻業已萎縮到每年不到兩萬公噸。

img240_8
養殖魚塭實景
養殖魚塭實景

 

本校學區家長多從事養殖漁業,所養殖的魚種以鰻魚、鱸魚和台灣鯛﹙優質化的吳郭魚改良品種﹚、虱目魚為主,從義竹鄉至新店村、北華村,沿路可見大大小小的魚塭,彷彿一幅「漁鄉風情畫」。

img241_8
防鳥網

防鳥網

一般養殖鰻魚的魚塭,為了防止幼鰻遭鳥類覓食,多會在魚塭上方鋪上一層防鳥網,以避免損失。但據飼主透露,種種措施仍是防不勝防,依然會有聰明鳥類﹙「夜鷺」為最具威脅的鳥種﹚鑽進網子空隙處,甚至咬破網子吃魚。

 

﹙據觀察,鰻魚喜歡游至池邊,容易被食魚鳥禽掠食,故在地放養幼鰻池普遍設有防鳥網﹚

img242_8
投料設備
投料設備

 

目前學區內的養殖鰻業,成魚的給料工作,多靠自動投料機﹙如上圖﹚,飼主平常只要定時添加飼料﹙浮料﹚於投料桶即可,省去以往人工餵養的麻煩。

 

至於幼鰻部分,則是以飼料箱﹙如下圖﹚的方式餵食。這是以人工方式將幼魚飼料﹙粉料充分攪拌成膠狀﹚擲入飼料箱內的金屬製旋浮網籠中,鰻線會鑽入飼料箱內食用,這樣集中餵食的方式,可以避免飼料四處溢散而影響水質。

img243_8
風 車

風      車


由於養殖魚池內放養的魚群數量極多﹙以兩分地大鰻魚池為例,放養的幼魚即多達兩萬多尾,視魚種及魚池大小而有差別﹚,因此水中溶氧量不足將使魚群大量暴斃而造成養殖戶重大損失,因此,以增加魚池含氧量為訴求的風車,便成了魚塭養殖不可缺少的重要設備。

 

在學區魚塭中,經觀察發現大致有三種風車型式(如圖一、二、三),從飼主口中得知,三種風車除了有良好的溶氧效果外,其中,水平運轉式風車還可以模擬出迴旋式的水流,垂直運轉式風車則可模擬出一般流水的流動情境,至於水霧式風車則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產品,它的設計原理是將池水霧化後噴向空中,增加池水和空氣接觸的表面積,以求取的較多的含氧效果,因此,水霧式風車的溶氧表現是三者中最好的,但和傳統風車相較之下,價格上也是挺嚇人的喔!

img244_8
烏鰡

烏鰡

為了消化多餘飼料及消除螺類生物,在鰻魚池中通常會混養一些其他魚種,以本鰻魚池為例,飼主即混養了青魚﹙俗稱的「烏鰡」﹚及草魚,以均衡池中生態,在鰻魚收成時,這些大魚通常會移池繼續飼養一至兩年,甚至三年後,待烏鰡及草魚體型到達一定水準﹙通常超過二十斤﹚,再捕捉販售。

img245_8
篩鰻

過篩〈篩鰻〉

和金目鱸的養殖一樣,為了監控鰻魚體型大小,每隔兩個月左右飼主就要進行一次「篩鰻」的動作,在鰻線成長至成鰻的整個養殖期程中,約要進行三次的「篩鰻」。

 

篩鰻的工具和篩選金目鱸時所用的硬式篩網﹙金屬製篩網固定於木製邊框﹚不同,篩鰻所使用的篩具是類似一般捕魚用的漁網,透過網目大小的不同﹙共有六尾、十五尾、三十尾三種規格,尾數指的是篩網任一個孔目能容許鰻線通過的最大量﹚,過濾出該階段符合及未符合體型大小的鰻魚。另外,由於鰻魚體質不似金目鱸般強健,在篩鰻的過程中,有的鰻魚會因為卡在篩網網目而受傷,在復原的過程裡若又遭細菌感染,會造成飼主不少的損失,而這些折損的狀況在篩鰻後的幾天內最為明顯。

在完成篩鰻過程後,需將原本放養於同一養殖池中,經過篩選出的不同大小鰻魚,分別移至體型相當的鰻魚養殖池裡繼續下一階段的養殖,這些動作能讓成鰻收成時,減少許多分類鰻魚大小的工作,提昇收成時的整體品質及分裝速度。

img246_8
成群的白鷺鷥
成群的白鷺鷥

 

 

在收成成鰻時,為了讓捕捉工作更容易進行,通常會先放掉部分的池水,接著以人工方式圍網先捉取大部分的鰻魚,之後,為了補捉剩下的漏網之魚,需將剩餘的池水放置幾乎乾涸的狀態,僅留一小潭的池水。

 

塭在抽完水前,大部分的魚都已被抓上岸,這時只剩俗稱的「窟底」,因為鳥類能獵取的魚兒體型較小,因此飼主並不擔心白鷺鷥們在這段時間蒞臨,反而以澤被眾生的慈悲心態,來看待這群飢腸轆轆的鳥兒

 

﹙台語的「窟底」,意即收網、放水之後,殘存於池底而未被捕捉的魚,除了部分成魚之外,通常會夾雜許多體型較小的雜魚及蝦子。﹚

img247_8
吊 車
吊 車

 

為了方便將魚塭裡大量的漁獲運送上岸,在魚塭收成的時候,飼主會商調吊車一部,好將沉重的漁獲迅速移至運載車上,並在最短的時間內送至鰻魚分裝廠,作後續分裝及配送處理。

img248_8
抓 窟 底
抓 窟 底
 

 

 

在魚塭收成時,通常會先以拉網的方式收取養殖池內大部分的魚,之後,再將池水放至近乾的狀態,並以人工收魚的方式,在滿是泥淖的魚塭底收取這些「漏網之魚

 

圖中收「窟底」的漁工們,在當日早上凌晨四點便整裝而起,開始一天的作業,希望利用早晨氣候最清爽的短暫時間,迅速將魚獲運送上岸

img249_8
鰻魚分裝廠

鰻魚分裝廠

 

 

 

為了方便鰻魚分裝作業,飼主特地於多年前斥資五十餘萬興建本分裝廠,廠內設置多個水池,可依據鰻魚體型、重量,以人工篩選的方式加以區分在各個水池中,再視市場需求等因素決定外銷、內銷或是製成鰻魚罐頭。另外,分裝池尚具有讓鰻魚代謝原先養殖池內土味的功用﹙即台語俗稱的「吐土」﹚。

img250_8
溶氧降溫裝置
溶氧降溫裝置
 

 

 

飼主利用地下水低溫的特性,透過水管噴灑的方式,維持分裝池低溫的狀態,並增加分裝池內水質的含氧量,以確保收成後的鰻魚,在分裝配送作業完成前,仍能保持新鮮的品質。

iDevice 圖示 你 知 道 嗎 ?

鰻魚苗不能用人工繁殖來培育,這主要是因為鰻魚有很特別的生活史,很難在人為環境下模擬。如果你知道鮭魚成長、繁衍下一代的特性,那只要將這個過程反過來,大概就是鰻魚生長、繁殖的習性了。

 

     本地產收的鰻魚,就是俗稱的「日本鰻」,牠在淡水的河川裏長大為成鰻後,到了夏天便開始向海洄游,也就是由河川游到海洋去產卵,和鱒魚、鮭魚由海洋中游回河川產卵的溯河洄游正好相反。

 

      在每年十二月至一月間,漁民們會忙著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網」捕撈正要溯河的鰻線來賣給養殖戶。養殖戶在買回鰻線並放養於魚塭後,幼鰻體色才由幾近透明慢慢轉變成黃色,並隨著體型成長而逐漸轉變為背部銀灰,腹部清白的成鰻。

 

     近年來,由於鰻線的減產使得牠的價格日益飆漲,這除了是因為過度捕撈 的原因外,主要也和我們的河川、海岸的污染和環境的被破壞有關,特別是河川的嚴重污染和河流兩岸的人工水泥化,使得鰻魚無法正常地溯河而上或存活下來,也 因此,現在在河裏已幾乎看不到野生鰻魚了。